淮北市

党建视点淮北市打造社会自治一公里


                            

编者按: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党建工作质量,市委党建办将对全市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宣传。自年6月开辟《党建视点》栏目,陆续刊发各地各单位的典型经验做法。

淮北市:

打造社会自治“一公里”调解服务圈

针对基层社会治理自治组织“小、散、软”问题,淮北市突出党建统领,加强资源整合,通过聚英才、筑阵地、树品牌、建机制,在镇(街道)、村(居)、企业等领域着力打造便民利民的“一公里”调解服务圈,有效提升了社会自治的能力水平,更好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12次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市。“一杯茶”调解工作法被《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推介,“老贾工作室”经验做法获得省委主要领导肯定。

一、选贤育能聚英才,把调解服务力量延伸到社会治理最末梢

制定标准选贤人。出台《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专业调解员以退休法官、民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专职调解员以‘五老人员’、退役军人为主体,兼职调解员以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社会人士为主体”的标准,选任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名,确保每个镇(街道)配备2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每个村(居)至少有5名人民调解员。

加强培训育能人。实施“十百千”工程,通过三年培育计划,打造形成一支由17名部(省)级、名市县(区)级优秀人民调解员、余名基层人民调解能手组成的调解团队。组织调解技能竞赛、案件质量评比等活动次,举办初任培训班、示范培训班等期,邀请上海政法学院、湘潭大学专家学者来淮讲学,进一步提高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

典型示范带新人。充分发挥“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优秀调解员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优秀调解员“名师带徒”活动,吸收带动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调解工作。在“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王士宏的影响下,“铁嘴”“茶博士”“闻风到”等50余名调解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支书”“姊妹花”“兵哥团队”等调解队伍陆续成立,为人民调解工作汇聚了更多新生动力。

二、统筹规划筑阵地,把调解服务场所建在群众家门口

市县(区)层面: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人民调解中心,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职能作用,设立医疗调解、信访调解等调委会10个,在全省率先设立银行业人民调解组织,1-5月份市银行业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受理案件件,调解成功案件件,调解成功率86.1%。

镇(街道)层面:选择茶馆、企业闲置办公用房等作为调解场所,成立镇(街道)调解组织31个,建立完善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工作机制,确保群众遇到问题、找个说法“最多跑一地”“最多访一次”。

村(居)层面:为切实打通人民调解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农村依托“一组一会”办公场所、开放式党校、红色教育场馆,在社区依托物业、广场、公园、超市等场所,打造“百姓说事点”“说事拉理室”余个。年以来,各调解服务室(点)累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条,解答咨询人次,化解纠纷件。

三、分类推进树品牌,把调解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打造“乡贤”调解品牌。发挥乡贤“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用群众信任的人化解群众难解的事。相山区中城社区的“雷云说事拉理室”,由社区退休老党员雷云牵头成立,通过“情、理、法”三字诀、“接、记、管”三门课,成功化解矛盾余起。濉溪县刘桥镇的“老贾工作室”,以原刘桥派出所辅警贾敬功命名,老贾结合搬迁村实际,总结形成“笑、听、走、细”四字工作法,成功调处矛盾纠纷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余件。

打造“茶文化”调解品牌。临涣镇将调解工作与悠久茶文化充分融合,成立“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国首创“一杯茶”七步调解法,让群众在喝茶中唠出家长里短,在喝茶中解开矛盾纠纷,十年来调解案件0余件,成功率达95%,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

打造“专项工程”调解品牌。探索“调解跟着项目走”方式,成立以律师、公证等为主体的“专项工程调解室”,全力维护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秩序。目前,已建成高铁新区、朔西湖、南部次中心等15个专项工程调解室,有效化解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矛盾纠纷余件,提供解答咨询余人次。

四、强化保障建机制,把调解服务质效作为考核激励第一指标

建立考核机制。印发人民调解员管理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办法、考核评分标准等文件,成立人民调解员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对辖区调解员从思想政治、信息上报以及纠纷调解数量、化解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调解员等级评定、先进评比、续聘的主要依据。自考核办法实施以来,共评定优秀人员86名,解聘不合格人员5名。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利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ms/161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