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

十二座烈士墓揭开淮北挺进支队史


宿迁网讯(记者裴凌曼)没有姓名,没有番号,没有铭文,烈士虽无名,丰碑必永恒。在泗洪县金锁镇曹宅村夏圩组的一块农田里,共有13座墓碑,其中有12座是烈士墓。烈士墓分两列,整齐排列,12座烈士墓中有2名是后迁入的有姓名烈士墓,另外有10名是无名烈士墓,而第13座墓碑是守墓人宋老蔫的墓碑,13座墓碑相互依存,排列有序,保留了解放战争初期淮北挺进支队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

淮北挺进支队无名烈士墓碑

12月13日,92岁老党员胡吕祥来到淮北挺进支队无名烈士墓前祭奠逝去的英灵。胡吕祥告诉记者,72年前,他的父亲担任村里的干部,是他的父亲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埋葬了烈士,那时候物资紧缺,根本没有足够的棺材埋葬烈士,最后是老百姓把自家的棺材捐了出来。

“小时候每到清明老师就带着我们来这里扫墓。”泗洪县金锁镇曹宅村党支部书记骆红为说,当时这里只是小土堆,清明节老师会带着学生来这里为烈士墓除草、添土。骆红为今年45岁,是土生土长的曹宅村人。他告诉记者,多少年来,无名烈士墓周围都是农田,但是当地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从墓地周围取土的。

据史料记载,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侵占了淮北解放区,汉奸、恶霸、地主、还乡团卷土重来,对地方干部、群众大肆镇压,使原淮北解放区成为人间地狱。年1月上旬,当时的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决定组成淮北党政军委员会,负责领导恢复淮北解放区的斗争,饶子健为书记。任命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副司令员饶子健任淮北挺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新四军4师的后延部队)抽调第77、第81两个步兵团和骑兵团两个大队及一部分地方干部共余人,组成淮北挺进支队,负责打回淮北敌后,重建淮北解放区。

淮北挺进支队自挺进淮北起至年5月底,共牺牲了名指战员。其中战士名,班长49名、排级38名、连级24名、营级7名、团级1名。

淮北大地、洪泽湖畔到处洒有烈士们的鲜血。据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赵连军介绍,打回淮北,坚持敌后斗争最终胜利,淮北挺进支队的指战员们作出了巨大牺牲,77团1营还被授予“淮北支柱”光荣称号,而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后辈应当铭记这段历史。

为还原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者联系上了饶子健的女儿饶江宁。饶江宁告诉记者,父亲生前留下了回忆录,对这段历史有着清楚的记载。

由于国民党部队疯狂地向淮北地区大举进攻,淮北地区,没有较强的军事力量存在。地方武装力量无法抵挡国民党军队的强大攻势,解放区相继失守。这个时期,整个淮北笼罩在血腥与恐怖当中,只剩下洪泽湖一小块地方。数百人在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下,在湖上坚持了58天,直到饶子健司令员率领的“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才陆续得到解放。

年7月,饶江宁和妹妹饶江萍来到泗洪寻访父亲当年重返淮北的战斗历程,寻访中发现了十位无名烈士墓,为了更好缅怀先烈,建议重新修建无名烈士墓。后在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泗洪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支持下,金锁镇党委在烈士墓原址修建了陵园,于年11月8日举行仪式。陵园长37米,宽27米,总面积平方米,并敬立“淮北挺进支队无名烈士墓碑”。

“我们全家都来参加了落成仪式,陵园建成后很多后人就有了祭奠地方。”饶江宁说,以淮北挺进支队无名烈士墓作为挂牌的烈士陵园在淮北是第一座,这段历史,希望后人能牢记。

“当年从朱湖运至曹宅村安葬的烈士为11名,后来有后人寻找到这里,迁走了一座。”据泗洪县金锁镇曹宅村党支部书记骆红为介绍,目前陵园内敬立墓碑13座,在落成之时敬立墓碑11座,其中无名烈士墓10座,“守墓人”墓1座。仪式之后,从朱湖迁入淮北挺进支队烈士2名,分别是刘保山烈士、蔡云烈士,2人在年1月23日的朱湖战斗中牺牲。“刘保山和蔡云烈士是在年1月迁入陵园的。”原淮北挺进支队骑兵团一大队大队长孟昭贤之女孟秀玲告诉记者,蔡云和刘保山牺牲时被安葬在原朱湖镇新行圩子附近的小东庄旁,在走访中得知两位烈士都是淮北挺进支队骑兵团的战士,于是建议迁入陵园和昔日的战友们安葬在一起。

孟秀玲说,根据骑兵团一些老战士回忆得知了当年的一些情况。年1月23日,在追歼突围之敌途中,骑兵团战斗组长刘保山骑着“鸭爪子”马,举着马刀,纵马疾驰,举刀正要砍一名受伤的敌人,刀还没有落下,敌人举起枪来直戳到刘保山胸前,一枪把他打下马来,刘保山壮烈牺牲,年仅26岁。副班长蔡云见刘宝山牺牲,义愤填膺,用双腿猛磕马蹬,紧追上去。蔡云举刀砍向趴在地上的敌人,敌人用枪一挡,没被砍着,蔡云的马却向前跑去,敌人遂向其背后开枪,蔡云中弹后跑了30多米,蔡云落马牺牲。

陵园内,除了安葬烈士外,为何还会安葬一名守墓人?骆红为说,守墓人宋老蔫是金锁镇曹宅村夏圩组人,曹宅村老百姓将11名烈士安葬后,感怀烈士为革命的付出,没有子女的宋老蔫主动要求为烈士守墓,从年往后的10余年,无论草长草枯,风起雪落,他一直守护着11名烈士。宋老蔫离世后,周围群众有感于他守墓事迹,遵照其遗愿,将其安葬在11名烈士旁,与烈士永相伴。守墓人和烈士同葬于烈士陵园在当地传为佳话。

孟秀玲告诉记者,当年淮北挺进支队挺进淮北1年零5个月,在无根据地、无后方保障的情况下作战,有名指战员牺牲在淮北大地上,他们或遗落乡间,或不知所踪,或已迁移到较大的陵园,只有金锁镇的这个无名烈士陵园是专门为淮北挺进支队烈士所建。淮北挺进支队这支英雄部队及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应当成为我们淮北大地永久的社会记忆。

缅怀英烈功勋、告慰先烈英灵。70多年过去,这段尘封的历史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如今,当地群众自发守护、瞻仰这些烈士。英雄虽无名人民当铭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ms/161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