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早期发展为何难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从历史的角度看,徐州是江苏境内最早的城邑,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历史底蕴深厚,具有“东方典雅”之美誉,更是淮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其实,徐州本身的经济、文化底子都是相当不错的。年底,江苏提出三大都市圈的概念,而徐州凭借不错的经济实力和交通条件成为徐州都市圈里的“领头羊”。

徐州都市圈地跨苏鲁豫皖四省,囊括了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安徽的宿州和淮北,山东的枣庄和济宁市微山县,以及河南商丘等城市。

总体上来看,区位交通、地域人口、旅游文化等资源都十分优秀。但发展了20多年,似乎人们只知道长三角、苏锡常,却鲜少有人知道徐州都市圈。

为什么徐州发展之难、难在何处?

一、地理位置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邻连云港和宿迁,南接安徽省,西依山东省单县,北靠山东省鱼台、微山和枣庄市等。

作为一个苏北城市,距离上海和省会都有一定的距离。地理位置的尴尬,使徐州得不到发达城市的辐射。搭不上上海的“快车”,没有外力的加持和政策的扶持,徐州的发展速度自然比不过苏锡常。

既然如此,按理说苏北城市应该抱团取暖。但遗憾的是,淮安、盐城不在徐州都市圈之列,连云港又着重发展自贸区,只剩宿迁一个江苏的垫底城市与徐州惺惺相惜,想大力发展经济确实有些困难。

二、徐州都市圈各自为战

徐州虽是徐州都市圈的中心,但是,徐州本身的行政级别不高,号召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有限。

徐州都市圈跨越四个省市,跨度之大使徐州与邻省、邻市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各城市各自为战,在部分产业上还存在博弈和竞争,未能形成清晰且互补的产业分工。

更何况,江苏重点发展苏南,山东以胶东半岛为主,河南则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安徽着重打造合肥与南京之间的毗邻区域,所以,徐州都市圈内的城市都并非四省发展的增长极所在。

三、兴于资源、困于资源

徐州既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角色,又是国内资源型城市的代表,徐州的产业结构曾长期侧重于钢铁、石化、水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终有一天也会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发展困境,徐州也不例外。随着煤矿资源的日渐枯竭,采煤塌陷地增多以及小煤炭安全事故频发。

围绕煤炭而形成的重化工业体系面临挑战,重压之下的徐州,也走到了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众所周知,产业进入转型时期,一定时期内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

简单概括来说,徐州对内不亲江苏,外部又各自为战。尽管徐州经济基础尚可,也难逃“单打独斗”的尴尬命运。另一方面,徐州作为传统的工业老牌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遇到瓶颈。

这也是为什么自身优秀的徐州,在近几十年发展难、发展慢于苏锡常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今的徐州发展得怎么样呢?

当徐州发展面临岔口时,徐州果断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全市钢铁、水泥、焦化、热电企业由最初的家压减至36家,化工企业由家压减至71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5%、降幅省内第一,传统产业实现减量提质,老产业焕发了新生机。

此外,徐州以“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为方向,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功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走向了“一城青山半城湖”。

目前,徐州拥有中能硅业、协鑫硅材料、华恒新能源等上百家新能源制造企业,硅材料、晶硅铸锭、切片产能稳居全球前列。

年,徐州GDP总量实现.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2%,省内排名第六。全市人均GDP为元,同比增长3.6%。徐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5.1%。

徐州的转型,可谓相当成功。

结束语

徐州年的目标是跻身GDP万亿元之列。此外,徐州还提出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争取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可以说,徐州对于未来的发展充满了雄心壮志,也让人充满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wh/170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