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年岁越大越喜欢怀旧,确实不假。虽然离开家乡淮北30多年了,但那里的树木花草、河流山丘总是魂牵梦绕,经常不知不觉就走到眼前。说不清我的祖先为什么把家安在这个地广天阔、沃野千里的地方,使他的后人能够在这里繁衍生息。
我认为先人还是很有眼光的。淮北距离大海的直线距离只有多公里,位居淮河左岸,西临豫东、东连苏北、北接鲁南,京沪、连霍等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济青、徐蚌、郑州、金陵咫尺可望,乘高铁不到3个小时即可到达北京、上海。我每当出差去那些地处边远的地区,听说那些被高山大川阻隔的乡村,有些村民甚至没有到过山的那一边,就庆幸自己出生在淮北这个好地方。
淮北一方面是行政区划的概念,特指现在的淮北市,也就是我在填履历表时籍贯一栏需要填写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它是与淮南对应的,泛指安徽境内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流发源于河南桐柏、伏牛山区的淮河,蜿蜒数千里,流域甚广,滋养两淮人民数千年,可以说是淮北的母亲河。其实在淮北市建立之前,淮北就是指安徽省北部大部分地区。我认为从地理的概念而言甚至可以包括河南的东南、山东的西南、江苏西北的部分地区,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农作物种类、文化背景、语言特色、生活习惯等都完全相似。
如果从建市开始算起,淮北只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要把镜头往前拉,追溯一下淮北的过去,淮北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城,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因商汤十一代祖相土造车建城于此而得名。公元前-年,春秋时期宋共公瑕为避水患将国都从今商丘迁到相城,此后近千年间,历朝历代都在此设县而治,直至北齐天宝七年(公元年)废除相县。据考古发现,古相城规模宏大,分为内城和外城,为古代名副其实的名都大邑。淮北再次成为建制意义上的城市,以至后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淮北市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淮北不仅有古老的建城史,而且在这块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演绎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使得一些人一举成名天下知,被载入历史。当然也有许多败走麦城和不堪回首。陈胜吴广举兵起义于淮北地区的大泽乡,并首先攻下今淮北境内的铚诚,作为再出发的基地和后方。这里距离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只有一步之遥,楚汉相争、刘项斗智斗勇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刘邦被项羽追赶逃跑避难的皇藏峪,即在距今淮北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城仅20多公里,著名的楚汉睢水之战兵卒死伤数万之众,“睢水为之断流”。睢水即为现在的濉河,就从我的村前流过,如果站在河堤向前望去,会有多少历史的沧桑烟尘。数千年间,战事无数,朝代更迭,多少英雄豪杰,无数黎民百姓,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距离我们最近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刘邓大军的前敌指挥部就设在淮北临涣镇的文昌宫,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也在淮北境内。全歼国民党王牌军黄百韬、黄维兵团,不仅为赢得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也为国民党的败退、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我曾想,淮北这个地方既不像江南那样富庶,也非险峻之地边塞要津,为什么总是兵家必争之地呢?广阔的平原、发达的交通,地处黄淮之间,无大的水道天堑,而且物产丰富,商贸发达,信息畅通,所以使它成为历代英雄豪杰一展身手,实现抱负的试验场。你看,宁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曹操不也是出生并成就于此吗!
虽然有战乱、大仗,但由于土地肥沃,一马平川,而且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淮北,两岸成为自隋唐至今的一条繁华经济带,可见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状态下,经济较为发达,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从那村落星罗棋布、人口密集程度就可见一斑。还有村庄的名字,我发现叫做里、集、楼、阁的村子很多。如黄里、徐里、丁里、溯里、坡里……任集、张集、马集、青龙集……刘楼、丁楼、任楼、李楼、张大楼、刘阁等等。我切望文生义一回,古代5户为邻,5邻为里,一个村子25户人家,按古代的家庭计算大致有数百人,已经很有规模;集毫无疑问是人员汇集进行商品交换和信息集散的地方,那么密集的交易场所,可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发达程度;更不用说楼与阁了,如果当初没有楼,如何能够取得这等村名呢?
淮北之与我,首先是乡村的淮北,因为在我的童年,淮北还没有建城,是地地道道的乡下,而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同事朋友们一起聚会聊天时,每当说起老家是安徽,都会说是好地方,不是吗,黄山、九华、皖南风光、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商、桐城派,还有陈独秀、胡适、杨振宁、胡锦涛等等。然而,这些似乎与淮北没有关系。淮北在我很小的时候被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风沙天、盐碱地、河道泛滥、穷山恶水、强盗刁民,很多安徽的好词语似乎都不与它沾边。
然而,淮北有它独有的魅力,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别处无法相比的好地方。
它有一望无际辽阔壮美的广阔平原。冬季小麦翠绿油亮,风吹波涌;春来花开遍地,香飘四方;夏秋玉米、高粱、黄豆、芝麻果实累累。还有一排排一片片的白杨、垂柳、松柏、银杏、洋槐、梧桐,更有桃子、杏子、酥梨、葡萄、小枣、石榴;山不算高,但草长莺飞,水不算多,但沟渠纵横、池塘鱼肥。每隔三、五里就是一座村庄,人欢马叫、鸡鸣狗吠,更有炊烟缭绕。这就是我儿时的淮北,让我快乐也充满乡愁的地方。
但是,《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每当听到有人引用这个句子都令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我心目中,淮北山好、水好、土好、天好、空气好,是个万物都可生长的好地方。有时也会想,不生橘也罢,我们淮北出产的好东西多的是呢!
儿时的淮北更让我难忘的是红薯麦芽糖、炖菜贴饼子、烙馍菜盒子、地皮炒鸡蛋、焦糊子、缸贴子、焦叶子、鸡蛋蒜、面筋汤,因为这些都是奢侈品,都是母亲最拿手的好吃食。现在淮北的饭店不少都有这些特色菜,但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母亲做的味道。
淮北不仅农商并进、交通发达、古今战场,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而且也诞生了一批思想家、艺术家、文人墨客、贤达之士。如孔子72弟子之一颛孙师,先秦政治家蹇叔,传授鲁诗的薛广德,著名音乐家和天文学家桓谭,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和书画家嵇康,雕塑家和画家戴逵、戴颙,直到现代的刘开渠等等。至今淮北地区的萧砀多产书画艺术家,是否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呢?
在我的童年,淮北乡下的业余生活从不寂寞。农忙结束,村村都会搭戏台唱戏,有当地的泗州戏、梆子、还有河南的豫剧,有时一连数天,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到了冬季,几十人挤在牛屋里听淮北大鼓,《三侠五义》《杨家将》……唱完一出又是一出,有时甚至会接连听上他个把月。
淮北的乡村民风淳朴,走亲戚串朋友,路过任何一个村庄都会热情给你打招呼、指路、端水。正吃饭时有人路过,不管是否认识都会热情的招呼,加上一副碗筷就可一起吃。
淮北还是一个重礼仪礼节的地方,长幼尊卑、父慈子孝、男女有别授受不亲。逢年过节讲究礼数,大年三十中午,兄弟都要携全家与父母一块过年,年初一大清早都要到全村长辈那儿拜年,过年初二要走姥姥家,拜年走亲戚不能超过年初七等等。我想淮北这个地方之所以那么重视礼仪,可能与它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有关,它距离孔孟之乡曲阜多公里,距离老子故里鹿邑仅有多公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何况与圣人那么近,难免受到更多的侵染。
对淮北记忆深刻的还有赶庙会。有两个著名的庙会,一个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一个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哪怕“文革”期间也未能中断。我直到前些年去河南新郑出席祭拜黄帝典礼时才知道,三月三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家乡的这个庙会一定与轩辕黄帝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三月十八更是一个规模盛大的庙会,很多人头一天夜里就来了,要到相山半腰的显通寺上香跪拜,祈求保佑平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活动,说书的、唱戏的、玩魔术的、走高跷的、斗鸡的、斗羊的,要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卖农具的、粮种菜种的、农副食品的、衣帽鞋袜的等等,还有就是各种小吃,馓子、麻花、烧饼、炸糕、什汤,再有就是牲畜交易市场。每次赶庙会,母亲都会给一角钱,我先买上两个水煎包,然后听一场大鼓书。庙会是乡下最隆重的节日,更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不知道农历三月十八的相山庙会始于何时,淮北作为一座新城却是与我一起长大的。本来是一个充满乡音乡俗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拥进来一群一群操着不同口音的各路人马;本来是一片寂寞无声的土地,不知不觉修建了一条不宽的柏油马路,被命名为淮海路,路旁建起了一排一排的2层或3层小楼;在城市方圆数十里的范围内,陆续建起了8对矿井,还在城市与我的村庄相连的山凹间建了一座发电厂。通路了,通电了,通自来水了,有路灯了,火车也来了……。陆陆续续有了学校、医院、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体育场、邮电局、银行、商场……。
0年秋天我回去出席建市50周年纪念活动,市里领导向我介绍淮北初建时的城市面貌和发展变化,他们都是近些年才交流到这个城市工作的,最多的也不过在淮北生活了20年。我笑道,如果要说淮北的变化,在座的大概只有本人感受最深。不是吗,这个城市的沟沟坡坡确实太熟悉了,在30多年前我离开它的时候,只有两条不像样子的马路,最高的楼叫七层楼,实际上是在一个坡地上,低处2层,正面只有5层,加在一起才是7层。最大的百货商场只有3层,营业面积有限,商品更是少的可怜。市里只有两所中学、医院,城区人口10多万。上世纪70年代形容一个城市的小,有一个段子,叫做一条马路、一个岗亭、一个警察、一个高音喇叭,用于当时的淮北不算过分。
现在淮北全市人口已经达到多万,城市居民多万,已经是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的城市。有了纵横交错数不清的马路,还有了数十公里的环城路,先是把我的村子也圈到了城市里,现在我们的村庄已经不复存在,而被宽阔的马路,花园式的居民小区所取代。整个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商业街红火热闹,街心公园花开四季,博物馆、体育场非常气派,相山公园游人如织。在人们的印象中,煤城一定是既黑又脏又乱的,淮北多年一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它的整洁、卫生、文明程度在安徽北部几个城市中首屈一指。我在淮北的大街小巷看到管理有条不紊,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与我30多年前离开淮北时,牛羊都能跑上大街的情景真是大相径庭。淮北的产业也不再是煤炭一家独大,电力、纺织、建材、机械制造、化工制药要有尽有,尤其最近几年创办的食品工业园,已经吸引几十家食品企业落户,其中国内外著名企业十多家。我的母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在已经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成为一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各类学生近2万人,并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建了新校区。淮北已经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9月20日的那个周末,我回了趟淮北,办完家里的事情以后,突然想爬一次相山。第二天早晨6点多起床,与弟弟妹妹一道沿着隧道后边的石阶向上,顺着山脊向高处进发。还是读中学的时候,全校组织过一次爬山比赛,也是这条路线,4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第一的惊喜是,那么多的树啊,绿满山川,层层叠叠,遮天蔽日。前次爬山看到的只有野草和荆棘,几乎没有一颗树,而今天那么多的树使山漂亮了,丰满了,空气中的味道也变的湿润清新了。更令我震撼的是到达山顶的感觉。过去山的一边是城市,一边是田野,而那个时候的城市,看不到几栋像样的楼房,城市也就是一个小镇。而今天高楼耸立,气势恢宏,几乎与山比肩,而且连绵不断,看不到边。过去田野的那边也站起了片片高楼和其它各种设施,相山俨然位居城中了。
人的力量实在伟大,可以在平地之上建设一座崭新的城市,可以改变一切。不知为什么,站在家乡相山的山顶,我突然想起淮北曾有“小上海”之称的事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这样说法。可能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上海有不少人来此地安家落户。医院医院各科室抽调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过来复建的,医院在医院。淮北的不少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和工厂、煤矿都有很多上海人,我的几位同学和知青朋友的父母就是上海人,还有一些上海知青招工进了城,也把家安在了淮北。这些因各种原因落户淮北的上海人,开始用上海话说着淮北的事情,久之也说着一口带着淮北味的上海话或普通话,度过他们也许平凡也许波澜壮阔的人生。其实不光是上海,还有很大人来自省内和外省的其它地方。这样,使淮北成了一个兼收并蓄,从生活习惯到饮食起居以及语言、穿着、行为方式都呈现多样化的城市。不是吗,人们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最流行的服装样式,不出一个星期就会在淮北的大街上看到。
决定一个地区或者城市影响力以及地位、特色、潜力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在于它所处的区位、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再就是它的历史和文化因素等等。正是这些诸多条件塑造了城市的形象,也培育了城市的性格,形成了城市的特色,也造就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一群人。反过来这一群人也成就了这座城市。
我想,淮北是因为它地处中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英雄辈出而成为历史的淮北,由于物产丰富平原沃野而成为乡村的淮北,又因为地下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成为今天城市的淮北。是不是可以说,没有煤炭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淮北市,我们这些淮北人也不一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无论离开多久仍然带着淮北口音的普通话,无论做什么都带着淮北的山水味、泥土味、煤炭味。
无论如何,都要感谢祖先,为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给予他后代子孙生命源泉和创造活力的好地方。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皖北传媒整理:孙梅责任编辑:周超军)
著名白癜风专家北京看白癜风是多少钱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ly/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