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

大食堂故事


白癜风感恩回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927463013992988&wfr=spider&for=pc

大食堂故事

文/贾秀亭

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依旧能够想起高一、高二在老范亭中学时食堂提供的饭菜,那样的饭菜恐怕现在全国也找不到了-----时过境迁,那只是时代的特色了。

说来奇怪,我初中毕业时体重是斤,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前是斤,居然下降了。要知道,那时候的我是典型的“超级大胃王”,塞到嘴里的食物量,想起来都大得吓人,可不像现在的我,吃一点就胖,简直得勒紧脖子才好呢。

高中时,我们还需要把30%的白面、70%的粗粮送到镇上的粮站,换个凭据交给学校的食堂,然后学校再去附近的粮站换取后做给学生们吃,可就是这一点点的细粮,中间不知道被如何操作,到了学生嘴里更少了。

最珍贵的杂和面馒头

上面说了,我们的细粮比例少,自然白面馒头就少,可是按照正常的想法,一日三餐,最少也该有一个馒头吧?对了,是有一个,那是再次以白面掺了约30%的玉米面蒸的馒头,个头大概是15厘米长、10厘米宽、4厘米厚吧,我说的这是大概数字,应该偏差很小。这个馒头是中午才会有的。定量每人一个。

打饭的时候,是以宿舍为单位。馒头是用盆端的,回来后也不用争抢,反正一人一个。

因为掺了玉米面,加之发酵技术问题,一般情况下,码头偏黄色,玉米面也不是很细,所以掰开咬一口,兼有两种面粉的味道,稍显粗糙,但总比纯粹的粗粮好吃多了,

光吃这个馒头,其实也是有些扎喉咙,好在沾着菜汤子,也就一点不剩下肚了。

香味扑鼻的大烩菜

要说食堂的师傅真是手艺高,成本不大,但大烩菜老是香喷喷的,虽然营养成分不见得有多少。

我曾在个别食堂见过这个大烩菜的做法,原料是圆白菜或者大白菜、土豆、宽粉条、豆腐。首先是乱刀切块的圆白菜或者大白菜,其块头切得很豪爽、很霸气、大小不一;土豆看是否上市时节的,除了大量出土新土豆的时候是难得见到好吃的土豆的,更多的时候,会有绿色发麻的、带芽的、黑皮的土豆出现在碗里;宽粉条货真价实,不是土豆粉就是红薯粉,还算不错;再就是豆腐了,那也是传统的卤水所点,切成和小孩拳头大,好点数。

食堂吃饭的学生多,自然“萝卜快了不洗泥”,食堂对蔬菜不会认真洗多干净,多是大筐盛着用水龙头冲洗,看着差不多就是了。

大锅里放少许油,冒烟后放入葱姜蒜,便是上面的原材料一股脑倒入,之后加水、撒盐、放些面酱(那时候很少用酱油),凉水慢慢煮。

这样的做法会好吃吗?当然不会,等菜煮熟了,因为前面放油很少,大师傅会在出锅的时候,用瓢舀几两生的胡麻油往锅里一浇,那个香味就扑鼻而来了,虽然吃着不怎么样。

就是这样的大烩菜,其实分到饭盒里(那时候都用铝制的饭盒)也没有多少,不过拳头大的一勺子,再能分些剩菜汤就算不错了。

每次饭后,我们门前的空地上,带芽的、发绿的、黑皮的土豆随处可见,学生们没有办法不敢反抗,反正说了也没有用,也不再提,苦了打扫卫生的校工,每天清扫不停。

好的大烩菜也不是没有,记得每到节日,学校食堂会发菜券,每人一张,那时候吃到的是五花肉、丸子、粉条、烧豆腐啥的好东西,馋死了,可惜一年只有三四次吧,想起来都怀念那滋味。

占据舞台的窝头

玉米面窝头是我们的主要食粮,早晚多见,那时候真是吃得反胃吐酸水,现在想起来也颇有特色。

可能是量大和不均匀,我们分到的窝头,不是碱小泛酸,就是黄红色的碱块在上面清晰可见,也是呀,人多了、食堂人手估计不足,咋可能做得那么可心可意呢,理解万岁。

不能忘记的是,窝头里居然经常看到整粒的生玉米,有些不可理解、不可思议,我的办法是,剔掉继续吃。不少同学就直接扔掉了,自然那又是校工来收拾残局了。

诺大的校园,每天丢弃的窝头是比较可观的,怕也喂饱了不少的大肥猪吧。

红红的高粱面鱼

食堂里偶然也会供应高粱面鱼鱼,在主食里面,我是比较喜欢这个的。虽说食堂里不可能像家里母亲们一样手搓的像毛线针一般漂亮,而且面粉本身质地也不是多么好,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机器压。

挤压蒸好的高粱面鱼,每一盘切成两块,每个学生定量是一块,也就是不大的铝制饭盒放满半饭盒多,水蒸汽呵得鱼鱼都黏在一起,不能一条条撕开了。即便如此,浇上西红柿土豆条,再加上家里带来的老陈醋,味道也算可口。

夏天还好,冬天吃了高粱面鱼鱼,稍微吃得慢一点,胃口就可能泛酸,但总归是小事。

通红通红的高粱面鱼鱼,至今常浮现在梦里,永远难忘。

高强度的钢丝面

老是在冬天,气温很低的情况下,食堂里却执拗地给大家吃玉米面压制的钢丝面,而且一吃就是连续几天,我想可能是加工量大的缘故吧。

钢丝面可能在今天的饭店里又出现了,不过加工水平高,而且臊子调和好,大家当稀罕物吃。可是在我们那个时候,看见就头疼。

为了防止钢丝面面条黏和在一起,食堂大锅煮出来以后,浸在凉水里好久,倒是一根是一根,可几乎没啥温度,吃到嘴里发凉,估计也就20度不到吧。

钢丝面到了胃里本就难消化,加上温度低,消化不良可就是常事。我是铁打的胃,加上家庭里养成的习惯,怕浪费粮食“不当了”,所以再不舒服也是吃掉了。可是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们就实在咽不下去,又不敢和学校说。最后的办法就是打回来就倒掉。

黄灿灿的钢丝面条,泼在院里、碳堆上到处都是,零下十几度和水一冻,铲不起来,校工也无可奈何。好在那时候记者少,否则就上了《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怕也说不定。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想起高中食堂上面的饭食,其实也是一种怀旧,可能那时候的心情只能是随遇而安,现在想想,不可能再吃的下去。但从好的一方面来说,至少是吃饱了,而且绝对不会出现肥胖症。说不定正印了那句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吧,虽然我们大多数也没有担当“天降大任”的重责。

本期编辑:淑钰

作者简介

贾秀亭:字伯台,年生,山西省原平市施家野庄人。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朔州、淮北、太原等地工作,目前就职于青岛。

草根文化园caogenwenhuayuan

本平台属于公益平台(无稿费),致力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文学创作!

《草根文化园》,百姓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jt/135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