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传递生活之美
整理不易,瑕疵在所难免,请大家不吝赐教,在右下角回复留言补充,谢谢!
店集镇
店集原名柘王殿。传说战国时期,此地是楚宋交界,当时有一人自恃勇力过人,盘踞此地为王,号称柘王,柘王殿因此得名。后来,在柘王殿东兴起一个小集,称为店(殿)集。店集镇地处涡阳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5公里,辖9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4.2万、耕地4.7万亩、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
标里镇
涡阳县标里镇位于涡阳县西部,距离县城20公里,国土面积为98.3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标里镇(原名标里铺),年,把“彪狸”铺正名为标里。相传,在列国楚灵王伐徐时,大将伍子胥在城父寨镇守,因距亳州城父寨十八里路,故叫十八里铺。由于距离城父寨18里的路程十分标准,故人们便把十八里铺改成标里铺。
楚店镇
楚店相传春秋楚灵王出师伐徐,曾于此设行宫,得名楚殿,后谐音成今名。楚店镇位于涡阳县城南18公里处,全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前水波,后水波,中间加个老龙窝。老龙窝,以前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大湖的名字,之所以被称老龙窝,当然与龙有关。
高公镇
高公镇静伫在涡阳县西南部的西淝河畔,距县城35公里。秦朝末年,刘邦曾在这里征战,后立“高祖庙”又名“高公庙”高公因此而得名至今。高涡路、高阜路在镇中交汇,国土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人口4.2万人。
高炉镇
高炉古镇位于涡阳城东25里,人口5.3万。相传,高炉集原为临河一小小店埠,河上坎有一家姓高的,砌一小洪炉,开个铁匠铺,敲敲打打,制些小农具或生活用品。久而久之,“高家炉”闻名遐迩,后来“高家炉”就成为这个店埠的代名词。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挥师东进,大败袁绍。令家家开坛,献出陈酿,犒赏将士,之后,曹操又屯兵数万人在此休整操练,并建造高炉百余座,冶炼各种兵器,于是这个小小店埠,高炉林立,烈火熊熊。高炉集由此而定名。
曹市镇
曹市镇地处涡阳、蒙城、濉溪三县交界地,镇辖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总户数1.4万户,耕地面积12.8万亩。曹市集原为曹店孜,相传,曹操伐袁术曾屯兵于此,曹操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北平城为他立祠,名曰“曹操祠”,也称曹祠,因“祠”与“市”谐音,久而久之演变为“曹市”。
青町镇
青町古已有之,因地势低洼,积水成苔,史称“青苔”,历代口误演变为青町,青町镇位于涡阳县东北部,东与淮北市接壤,全镇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
石弓镇
石弓镇位于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处,辖区面积79.87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石弓山古名龟山,因此山有三峰,山的中锋前有一巨石,呈鼓状,鼓面直径近二米,人称“石鼓”。据传说,那时可以擂响,响如战鼓声,可传三、四十里。所以当时又把此山称为“石鼓山”。
龙山镇
龙山位于涡阳县城东北二十五华里处,因其境内有一龙山而得名,现有人口6.5万人。龙山辖三山,东四华里为东山(以称独山),西三华里为西山(又称西塔山),龙山居中,古代因此山起伏蜿如龙状,名曰龙山。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原本无山,人也不多,有一天,一位农夫割草之时,遇到一条小龙......
义门镇
义门镇位于涡阳县西北部,西邻谯城区的城父镇,面积为87.9平方公里,人口8.4万人,唐朝时为真源县,安史之乱后,改真源为“仪门”。民国十年,称为“义门”,将“仪”改为“义”。古时,镇上庙宇林立,名胜众多,四周城墙高一丈五尺,设城门九个,镇区范围内,有大小庙宇72座,故称“庙集”。义门有三大宝:苔干、牛肉和***
新兴镇
新兴镇位于涡阳县城北20公里处,北界河南李寨、马桥镇。全镇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3万人,旧称“灵奶奶庙”,因谐音俗称龙奶奶庙、龙庙。春秋时楚灵王逃到现在的新兴集附近,遇到旧臣申亥,楚灵王夜里上吊自杀。申亥残忍地将他的两个女儿处死,给灵王陪葬。当地民众认为这二女死得冤枉可怜,便给她们盖了一座庙宇,据称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被民众尊为灵奶奶庙,后毁于战乱。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也位于此镇。
临湖镇
临湖年底撤乡设镇,距县城23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7.02万人。境内有“三湖四荒”,即老挝湖、姚湖、鸭子湖、丁大荒、孙大荒、黄大荒和刘大荒。地势低洼,此地被称为“龙王铺”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镇经过不断改造,店铺地势逐渐抬高,就像临湖而居的一处高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把“铺”改为“集”,临湖集因此而得名。
丹城镇
丹城镇位于涡阳县东北部,gyshqy总面积.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人,于两省三县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县、一步跨二省”之说,据史料记载,周朝太子王子晋尝练丹于此,故名丹城,汉将樊哙被封为舞阳侯时居于此,史舞阳城,亦为五羊城,后为舞阳县,三国时属临涣郡辖县,北朝时属蒙郡辖县。
马店镇
马店镇以马姓曾在此开客店得名。位于涡阳县北中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5.65万人。相传道教鼻祖老子曾在此住店拴马,故而得名马店。唐朝曾设胡城县,马店镇前身是年3月由王尧、马店、刘店三个小乡合并而成,年10月撤乡并镇。
花沟镇
花沟镇,面积82.9平方公里,人口6.06万人,位于老子故里安徽省涡阳县西南部12公里处,美丽的地名相传与花仙子有关。话说唐玄宗继位不久,皇太后因为患罕见的哮喘病,整天病怏怏的。几名御医也都束手无策,朝廷上下急得团团转。有一天,一名道士告诉御医要想治好皇太后的病,必须南下,采集到......
西阳镇
西阳镇位于涡阳县东22.5公里处,与蒙城县仅一桥之隔,人口约4.6万人,西阳之名的由来,有着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相传,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采取了大臣的“美人计”建议,选出以范蠡的心爱之人西施为首的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死后,二人合葬于今西阳集西2.5公里处。一条小河自墓的西侧绕墓半圈流向东南注入涡河,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西子河,故西阳由此而得名。
陈大镇
陈大镇位于涡阳县城西部,距离离县城33里,面积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是由原义门区的邓楼乡,王桥乡,城郊区的大王乡三个乡合并而成,叫陈大乡,现在改名叫陈大镇。主要集市有:王桥集,大王集,刘斜集,张集。
牌坊镇
牌坊镇因旧有燕姓牌坊为名,又称燕牌坊,位于安徽省涡阳县西北部,辖耿皇乡,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谯城、永城、涡阳三县(市、区)结合部,总面积94.6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余人,牌坊镇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曾流行大鼓,琴书,坠子,泗州戏等曲艺形式,市级非遗项目牌坊竹马更是声名远扬。
涡南镇
涡南镇原名双庙镇,年5月7日经县委县政府一致表决改名涡南镇。本文为涡阳生活前沿
公吉寺镇位于涡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据传春秋时,楚灵王(公元前-年)北征,曾于今楚店集至公吉寺一带广建行宫,后又建立了很多庙宇,因取名宫记寺。后人因其地形如鸡、“宫记”与“公鸡”音谐,又渐名为公鸡寺。解放后,改为公吉寺。
单集林场
单集林场位于安徽省涡阳县东部20公里,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相传,单卷从山东单县携家眷来到了涡阳,因舜帝派人到处寻找他,被迫离开,后再未返回。舜帝十分无奈,于是让其后人在涡阳这方厚土上安居乐业,并赐名为“单家村”。因单卷家眷后人推崇至善,故又名“善家村”,后被称为“单集村”。单集林场是单姓人的祖根。
城关街道
涡阳县城关街道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辖4个总支,20个社区,是涡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科技、信息的中心。秦称下城交聚,清称雉河集,建国后设镇;境内有捻军会盟旧址、华祖庙、英公祠、城隍庙、马玉坤帅府、马玉坤公馆、天主堂等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城东街道
城东街道位于县城东城乡结合部,地处县城规划区内,东与西阳镇毗邻,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蒙关乡和马寨乡合并而成,始名马寨镇,年更名城东镇,年11月更名为城东街道。
城西街道
涡阳县城西镇紧靠亳州市涡阳县城,呈“Z”形半包围涡阳县城南部,是一个近郊型的农业乡镇。决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坚持“依城建城,以城兴城,招商引资,滚动发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涡北街道
涡北街道是涡阳县的涡北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道教鼻祖老子就诞生于涡北街道郑店村。境内有老子文化生态园、天静宫等旅游景点。
?综合编辑:涡小言?盗版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劲爆内容~欢迎留言~新用户一键关註
赞赏
长按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复方卡力孜然酊效果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hj/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