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行业舆情综述
11月2日至11月8日期间,医药行业发展情况、中国药企海外出口现状受到媒体热议;医药政策方面,卫计委联合五部门发布《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10月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季度报告发布,医药行业总体增速下滑的态势引起各界议论,舆论对医药行业中长期发展情况保持乐观,主要原因包括:宏观政策环境较好,公众对医药产品服务的刚性需求以及新细分领域的兴起。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的GMP证书被欧盟相关监管部门收回,业内人士对此表示震惊,普遍认为这是跨国药企“入乡随俗”后的恶果,另外中国药企的国际声誉也引起业界担忧。医药政策方面,11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控制医疗费用指导意见的细化措施、医务人员的合理补偿机制是公众议论的焦点。
一周热门话题解读
1.医药行业三季度报发布 舆论解读“增速下滑”
10月底11月初上市公司迎来三季度报告披露密集期,据《21世纪经济报道》,A股医药上市公司已经基本于10月31日完成了对三季度报告的披露,文章分析指出医药行业第三季度单季度的增速较上半年的增速总体下降1.28%,收入和利润增速下滑再创新低。
从券商以及其他财经媒体的反馈看,舆论对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具体来说,媒体指出由于医药行业受政策、公众的刚性需求以及新细分领域兴起的影响,医药行业“朝阳产业”的特质不变。
第一,医药行业发展受药品招标政策、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较大。增速短期内放缓。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指出,省级行政区出台新的招标文件,招标降价将在未来进一步压缩药企的利润空间。国信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在本轮招标结束后,药品价格将在未来三到四年中保持稳定,药企迎来稳定增长期。
第二,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为刚性需求,药企中长期发展较好。《中国证券报》在分析第三季度报告时指出,医药是必须消费品,随着刺激行业的政策不断出现,中长期来看,传统制药企业在各省招标结束稳定后,增速将大大提升。
第三,新的细分领域兴起将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随着“健康中国”、精准医疗等概念兴起,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互联网+医药”持续深入发展,新领域的发展可期待。银河证券分析认为打破以药养医重塑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新的社会资本融入。《中国证券报》的文章指出养老产业、康复产业是医疗服务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医院寻找多样化服务模式,提升盈利水平的方向。此外,文章还指出精准医疗涉及的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等市场运用空间较大。
社会各界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三季度报告的点评显示,业界普遍看好创新性强、质量控制好的企业,此类企业面临较好的舆情环境。下阶段,医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话题,尤其是药品价格问题依旧是敏感舆情爆发的集中点。在省级招标中,中标的药企有可能因药价上升或下降遭受质疑,药品价格相关舆情管理涉及药企与政府关系、医院关系以及药企与普通民众关系的处理,每层关系处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信用不佳、医院、唯利是图的负面印象。
2.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GMP证书被收 中国药企出口声誉受损严重
葛兰素史克近期再次登上舆论风口浪尖,10月底,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发布公告称,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在今年6月23日的“飞行检查”中被发现不符合欧盟GMP认证要求,该工厂的GMP证书被收回。这意味着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生产的药品善卫得(通用名:盐酸雷尼替丁片)将不能继续出口欧洲市场。
《中国经营报》的文章分析指出,葛兰素史克天津公司此次被收回GMP证书对中国药企的声誉影响较大。文章引用行业人士史立臣的观点指出,大型跨国药企的中国公司出现问题,容易给海外市场留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印象,给中国医药行业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文章进一步分析指出年以来,海正药业等药企被美国发布进口警示公告,海外地区对中国药企的“飞行检查”力度加大,中国药企有可能被贴上“问题”标签。这将给中国药企的海外竞争带来压力。
此次事件的舆情特征首先表现在,媒体解读认为在华跨国药企的GMP证书被收回比较少见,《北京商报》的文章指出此前有中国药企(如:华北制药)因现场检查不合格而被收回欧盟GMP证书,但跨国药企被收回较少见,跨国药企向来是中国药企的“标杆”,此次GMP证书被收,“标杆”形象折损。其次,媒体与自媒体、业内人士与普通公众的反应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葛兰素史克天津工厂生产的药品主要面向欧洲市场,几乎不在中国地区销售。自媒体舆论场讨论较少,普通公众的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hj/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