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北市 > 淮北市环境 > 阅读淮北古韵淮北山高水长
当前位置: 淮北市 > 淮北市环境 > 阅读淮北古韵淮北山高水长
?提示:点击上方淮北文旅体↑免费订阅本刊
(作者:王健)
山水之间,心随意远。
当历史的天空下飘然闪现出驾着马车从中原腹地驰骋而来的相土的身影的时候,《诗经》赞叹:“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山水之间,一座新美的城池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淮北大地上诞生了。
他是循着青山逶迤的方向,他是沿着河流蜿蜒的方向,他是迎着东方风来的方向……
古老的农业的文明,在这山水之间的辽阔大地上,得以休养生息,得以开花结果;哲学、历史、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那些穿过岁月风雨的无数创造者智慧的光芒,于今,已秀丽成永恒的生命,辉煌为天地间的大美!……
相城、相山、相南、相北。相看两不厌,是山;随心翻作浪,是水。有山,便有了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有水,便有了自强不息的无限激情。有山有水的淮北修复了战争的创伤,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梳理着城市转型的思路,守护着山水生态的自然……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先进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征程中也在改造着和改善着自己本身,人们对于山水自然的审美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古老的相城,年轻的淮北,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加快荒山绿化进程,一种亲善而又和谐的特殊关系,在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自然之间重新构建起来。
山山水水养育着我们。
我们从人类的起始仿佛就与山水相亲相依。山水,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场所,又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她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生活资源,好像母亲河的乳汁滋润着大地;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描绘着新美的图画,抒写着不朽的篇章。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立场而以审美的视角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周易》所谓天地交泰,动静有常,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说,天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间之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是,它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人们已由物质的一般观察向着审美关系的过渡。
儒道两家,都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的境界。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
庄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主张返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他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正是他渴望的逍遥游的境界。及至魏晋南北朝,人们对自然的观赏开始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随之发展,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色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显著发展。祖国的山山水水以其壮丽和秀美激发着人们的艺术灵感,无数的诗人画家又以其生动的描绘为山川大地赋予了人性的光辉。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江河”。将山水作为歌咏的文学对象,魏晋以开风气之先。到了唐朝,中国山水诗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涌现出一座座奇伟的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等一代诗仙歌咏山水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山),遥看瀑布挂前川(水)”,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水)”,都是随手可得的名句。至于专门写水的名句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极富天才的恣意挥洒。其他如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以及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才情、才智和才趣,确是今人难以企及
的艺术的极致。
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等文学样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唐代的元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础者当以柳宗元为代表。宋代诸家各辟蹊径,明清小品绚丽多彩,一直发展到当代而历久不衰,各具时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层出不穷。
在各种形态的山水游记中,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重在抒情和议论,一类重在考察和写实。前者的特点是使山水役于人,将山水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柳宗元开创了以山水游记抒写人生感怀的优良传统。
到了宋代,这类游记更为人们所普遍重视,时而还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后一类的特点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忠实的描述山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记》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杰作,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陆游《入蜀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结合。在他的游记中,不但可以看到美妙传神的景观描写,而且更可见出他那“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与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艰险,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
山水绘画,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又一重要审美创作领域。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趋繁荣,出现了青绿山水、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
历代山水画的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采山川之灵,向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留下了灿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峰,使之兼具艺术的风采和时代的特色。
山水文化,是蕴涵在山水之中的文化沉积。山水文化的特点,是由作为载体的山水和民族文化的特点构筑而成。在神采各异的山山水水中,融入了古老的、深厚的、多样的、民族的文化内容。从纵向的历史性的角度看,它生动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求索、进取、创造的精神,从横向的地域风貌特色看,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落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中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足以构成一部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它从不同领域和不同侧面记载着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功绩!
由是观之,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发展的内力。今天,我们看一个地方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最终的一点还是看它的文化资源、看它的文化氛围、看它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无疑要靠文化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只有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才有助于打造文化品牌,外塑形象,内聚人心,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城一地,依山依水,得山水之胜,怀山水之秀,成山水文章。
幸也相城,有此相山;幸也淮北,有此淮水。
运河故里,百湖之城的淮北,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着跋山涉水的人类活动。千百年来,由于封闭的农耕文化和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使人们眷恋山水,对山水情有独钟,有与自然山水共丰、共荣、共雅的传统追求,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积淀了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山水文化,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好是我们今天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最需要的人文因素。毫不夸张地说,打造淮北的山水文化,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淮北的山水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公元前21世纪,相土就曾把中原文化传承并播撒到今天的淮北。作为黄帝的后裔和商汤的十一世祖,他使古老的淮北淋浴在华夏文化的的摄色之中。我们知道,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我国史前文化和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发挥着中心作用和导向作用,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中原文化那种极强的内聚力和广博的兼容性,注重人伦和睦和道德至上,提倡重义轻利、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及爱国爱民等优秀品质,在淮北的山水文化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种兼收并容、勇于开拓、革新鼎故、务实奋进的文化精神对淮北的山水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淮北做为移民城市,其文化中所具有的寻根意识、乡土意识、服务意识、创业意识和相互协作共克时艰的团队意识,都会成为淮北山水文化的基本因子。
绿水青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也为淮北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山水相依、风景秀丽的淮北,境内有相山风景区、南湖湿地公园、龙脊山森林公园以及濉河、龙河、岱河、闸河、沱河、浍河和众多的塌陷湖泊。近年来,淮北围绕“双百双宜”城市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荒山绿化面积不断加快,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过去的荒山变成了城市的大花园,过去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丽鸟飞翔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园林化、广场绿地化、城郊生态化、山水城一体化,“显”山“露”水,打造精品,华北的动力之乡,悄然便以秀丽的山水园林生态之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有山的传说,水有水的故事。在那些数不胜数的青山绿水之间,在那些怪石、田园之中,唐诗宋词,秦砖汉瓦,也都浸淫着浓浓的山水文化气息。从人文资源看,风俗、人情,歌戏、灯彩、竹马、旱船,高跷、腰鼓,古寺、石刻,本身就是山水文化凝结的艺术精品。北国江南般的山水之城,
无疑是山水文化的极好的载体。
“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青春永不老”。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崇尚自然,钟情山水的优良传统。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庄子的“山林者,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到徐霞客的“问奇于名山大川”、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情的凝注,爱的喷发,蔚成了我国厚重的山水文化积淀。淮北的山水文化也经历了千百年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优美的文化艺术共性。白居易、苏东坡、嵇康、刘伶、郑丰、左牧等文人雅士都曾在淮上放歌。白居易说:“西自黄河东到淮,绿荫一千三百里”,明朝任文石说:“相山翠林神奇,岱岳为宗德亦齐”,崔维岳说:“岚拖迅漱飞流瀑,月印寒崖老树枝”,清朝李心锐说:“崖悬渗水连云碧,峰锁香炉落日红”,邵心良说:“河流浩荡吞睢涣,山势崚嶒压砀肖”,黄理章说:“万里温纶来福地,九天佳气绕名山”……历朝历代咏山歌水的佳句层出不穷。到了现当代,淮北山水更成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以淮北山水为题材的小说、诗词、山水画,山水风光摄影作品更是举不胜举,许多作品还在国内或国际的比赛中斩获大奖。淮北的山水孕育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和艺术家。人们从淮北的山水之中,既领略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感受到了山、水、林、泉的美和生命,从中获得了创作的灵感,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优质的山水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产生,国人对山水之所以有特殊的感情,追根溯源地考察,缘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从属于农业文明。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农业文明似乎和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信息社会的文明相比,有其局限性和落后的部分。但是,无论是从现代经济理论来说,还是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来看,不论就物质基础而言还是上层建筑而论,农业文明始终是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根,是一切文明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和基础。我们毫不怀疑,总有一天,越是先进的民族越会发现,农业文明有它非同一般的反刍价值,甚而是人类的哲学的故乡和文学的故乡。“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人与自然、人与人基于相亲而产生的文学,都曾借助农业文明的催生和浸润。
而从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到生态文化的发展,恰恰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合乎情理的必然选择。或许是山水养育之恩的关系,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如今已成为人们普遍的高尚的精神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山是有灵气的,水,也是有灵性的。依山傍水,择地而居,是人们对美好自然的本能诉求;山水之间,气韵生动,是人们感受生命愉悦的舒朗的天地。这种原生态的合乎人的生活本性的风水文化现象,同我们理性的现代意义上提出的打造山水文化的希望,虽有一些文化指向上的关联、内涵和实质,却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在实践中认识到,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开放,需要优美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山水文化,实际上就是生态文化的最好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许多地方打造山水文化品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努力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山水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的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释放了山水的灵性,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少了精神和韵味,山水与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诗文使山水变得灵气飞动,绘画使山水变得形象传神,宗教使山水变得深沉含蓄,传说使山水变得温馨浪漫。山水是有品格的,江河奔腾不息是一种品格,溪流清澈宜人是一种品格,北国山川苍苍莽莽是一种品格,江南山水明净秀丽是一种品格,辽阔的祖国大地呵,山山水水,水水山山,她们是怎样地在皇天厚土之上,日月昭昭着我们伟大民族那光辉的形象呵!
黄宾虹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加强山水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让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打造淮北的山水文化品牌,使之在我们的山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张扬文化,凝聚智慧,提升品位,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热爱祖国、情系故土的有识之士共同的愿望!
哦,江山四季秀,祖国万年青。他们是循着青山逶迤的方向,他们是沿着河流蜿蜒的方向,他们是
迎着东方风来的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hj/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