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

身在板浦,读懂板浦二十大历史文化


板浦镇十大历史文化介绍

板浦镇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千年古镇和文化名镇。隋末唐初,海水东退,板浦这儿现滩面积越来越大,人烟也愈来愈多;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兴盛,苏徽鲁豫晋冀等省的许多商贾民众也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纷至沓来创业兴家。这样,本土文化与淮扬文化、徽歙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徐海文化、中原文化等处文化彼此冲击碰撞,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在互动中有机融合,从而构成了板浦特有的多元文化。

  所以说,板浦镇实际上也是一座移民城镇,千百年前即是一个通江达海兼容并蓄的开放城镇,是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文明城镇。

  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和风雨沧桑,板浦古镇已逐步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是这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却被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板浦人传承下来,使得古镇历史文脉延续至今并经久不衰;那凝重而深邃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也正在逐步挖掘、开发、整合和弘扬,并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谱写出新的华章。

  古镇历史文化包括淮盐文化、醋文化、饮食文化、精英文化、《镜花缘》文化、五大宫调文化、民间传说乡土文化、民俗方言文化、群众文体技艺文化和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等十大历史文化脉系。(另外还有徽商文化、考古文化、地名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积淀。)丰富多彩而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铸就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使板浦有着强盛的历史穿透力和独特的魅力。

  1、淮盐文化

淮盐文化是板浦多元文化产生的源头,更是牵动古镇多元文化发展的龙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东海郡辖的板浦这儿即“有海盐之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居民们利用煮盐法产销食盐;西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2—公元前9年),板浦(当时名“北蒲”)设盐官别治;宋真宗天禧元年(),始建“板浦场”,盐业生产已具规模,从此成为历代朝廷财政赋税的重要源地;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设“盐课司大使衙门”;嘉靖年间,板浦人丁永(任海州盐业督办)首创晒盐法,将千百年来沿用的“炼海”煎熬的传统煮盐法,改革创新为小型砖池滩晒法,不但大大减轻灶丁的劳动量,而且使产量巨增。颗大色白、干爽洁净、质优味鲜品正的淮盐即名扬天下,为中国盐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康熙年间,板浦设立海关监督;道光时,清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的陶澍首先选定在板浦场进行全国盐政改革试点,大力“整顿鹾纲”,“扫除积弊用良法,改去纲盐行票盐”,以致“国课充足,民生乐利”,促进了小镇一度时期空前的繁荣,板浦成了“盐池汇宝”的“淮北盐都”,“岁产百万金钱,为商贾辐辏之地。”民国时,两淮盐运使缪秋杰在板浦戮力整顿盐政,“泽被淮鹾”,功绩卓著,推动了板浦盐业生产的振兴和发展。实际上,“淮北盐都”并不是盐城而是板浦。清时,板浦拥有81个中小盐场,直到日寇占领前,还有多家盐业机构(诸如“两淮盐运使公署”、“淮北盐务稽核所”、“湘鄂赣皖四岸公所”、“建坨委员会”、“济南场七公司驻朐办事处”等)驻在板浦,那些大盐商、大垣商聚住于此。“盐兴镇兴,盐衰镇衰”,这正是板浦兴衰规律的首要原因。

2、醋文化

板浦的传统名特产品汪恕有滴醋创牌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至今已有年历史。其创始人汪一愉,被后人誉之为“醋圣”。其醋每次食用只需数滴即醋香弥足而且风味独特,故人们称之为“板浦汪氏滴醋”。到汪氏第五代传人汪榖时,醋质越来越好,名闻遐迩,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和大才子袁枚《随园食单》的推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汪氏第十代传人汪亮祖(汪醋厂总技师)及其子汪宗遂(现汪醋厂厂长)博采众长,将先进的现代科技与独特的传统工艺相结合,改革工艺流程,强化质量管理,使滴醋产销两旺,名扬四海,先后荣获国内外许多金牌奖杯;近年又被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是连云港市第一个荣获“中华老字号”的品牌;汪恕有滴醋厂还是连云港市第一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现又是市区第一家创建成功港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的企业。

  3、精英文化

  板浦这儿自古以来地灵人杰,名人荟萃,尤其是清中叶,古镇简直就是“作为苏北地区乾嘉学派活动的大舞台”,“一时群星璀璨,创造了朐海地区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彭云《板浦春秋代序》)真可谓是藏龙卧虎,风云际会;文采风流,盛极一时。这儿出了一位酿醋大师(汪一愉)、一位国学经学大师(凌廷堪)、一位古典名著作者(李汝珍)、一位皇封孝子(谢子鲸)、一位女戏曲剧作家(刘清韵)、以及“才子二许”、“名士二吴”、“中正二乔”、“东辛二程”等等,个个名闻遐迩,“人人有集”传世;这儿还出了一位武状元(卞赓)、三位进士、十多位举人;近代又出了三位中科院院士(汪德昭、汪德熙、程津培)、两位解放军少将(丁文斋、刘长斌)、三百多位科教文卫界名人(如汪德耀、汪德官、朱琳、许曼音、汪宁生、丁俊之等等),成为板浦人引为自豪的古镇精英、中华名人,他(她)们在不同的学(艺)术领域展现风采,各领风骚,党政军科教文不同战线、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作出贡献,“殊勋茂绩,焜耀汗青”,为板浦镇也为连云港市增光添彩。

精英文化是古镇板浦本土文化的光辉亮点和魅力源泉。本人多年来多次呼吁创建“板浦历代名人馆”,以此作为彰显古镇独特的人文魅力、展示古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作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也是对连云港市暨海州区文化旅游事业的一大贡献。(现已列入市、区、镇的建设规划中。)

4、《镜花缘》文化

  《镜花缘》是李汝珍在板浦写成的一部古典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学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学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该书自嘉庆二十三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民间欢迎,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评价也较高,《中国文学史》就称该书是嘉庆道光时期最优秀的一部小说。该书以《山海经》为引子,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构思新巧,奇幻曲折,内容丰富,诙谐幽默,而且“兼贯九流,旁涉百戏”,实乃别具匠心,异境天开;正如前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所评价的:“该书是融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一部杰作。”一九八六年以来,连云港市社科联先后组织召开了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板浦李汝珍纪念馆也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参观。板浦镇目前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决心打好《镜花缘》这张牌,规划兴建镜花缘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化广场,并且不断充实完善李汝珍纪念馆的展品内容,努力办成《镜花缘》的世界研究中心和资料查阅中心。

  5、饮食文化

  板浦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所以自古以来,苏北一带就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的民谚童谣。的确,吃在板浦,板浦人会吃,板浦厨师做出的菜肴特别好吃;都是用料考究,制作精巧,切炒烧配勾百工尽细,色香味形器五者俱佳,足令美食家们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人人大快朵颐,出门思再来。这儿传统的风味小吃也丰富多彩而且别具特色。如香肠、凉粉、狗肉、炒小鸟、烧豆丹、大刀面、锅盔饼、水泡花生、大糕、月饼、擦酥小脆饼等都非常出名,质优味美,深受人们青睐。改革开放以来,板浦的传统美食逐步挖掘开发,饮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既有传承,更有创新,并向产业化发展。如黄四麻香肠,已荣获江苏省“中华老字号”品牌,生产厂已成为板浦一家规模较大、财源茂盛的民营企业。(《吃在板浦》电视专题片还曾在美国斯科拉卫星教育电视网上播出,影响较大。)如今,板浦镇规划在城北兴建仿古美食街,将古镇各种传统美食集中展示;并规划在善后河与盐河交汇处的“秋园”内兴建集观光、旅游、美食于一体的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园,精心开发各种风味小吃,提升古镇饮食文化内涵,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彰显古镇文化魅力的窗口和特色名片。

 6、五大宫调文化

  海州五大宫调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板浦镇实际上是其主要起源地。因为五大宫调的传承发展与盐业生产营销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当年扬州盐商涌入板浦投资创业,他们养戏子,蓄优伶,这些南方乐师以及歌伎乐伎,将江南时尚小令和苏北民歌中精华部分融会贯通,再经精通戏曲音律的吴恒宣、凌廷堪等板浦文化名人填阙加工,即以曲牌连缀体形式演唱,逐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五大宫调曲牌。清末民国初年,板浦镇上的“曲堂”“曲馆”很多,镇上的于少章、于成浩父子即是海属地区五大宫调总教师,深受官方与民间的曲友所尊崇,传教了许多徒弟。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板浦还有万家、赵家两个有名的曲堂,门庭若市,吹拉弹唱热闹非凡。新浦“五大宫调”的第一传承演唱教师钱乐山就是板浦人,他的老师即板浦赵家曲堂堂主赵广江。现在板浦镇内还有不少中老年人会演唱五大宫调。近年,板浦镇文化站长丁芸积极努力,创办了“五大宫调曲堂”,组建了“中老年五大宫调演唱团”,多次开展演唱活动和举办演唱晚会。

  7、民间传说乡土文化

  板浦镇上还流传着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如“龙宫荷叶变宝地”、“罗成枪挑天龙泉”、“薛仁贵征东板铺道”、“关帝庙传奇”、“磕头桥由来”、“周云山报仇小猪市”以及有关文坛巨匠李汝珍、著名才子许桂林、小浦奇侠陆凌霄、还有老一辈革命家惠浴宇等的传说故事。沧桑演变说板浦,乡土采风话传奇。这些逸闻传说,在古镇一代代辗转流传,无不充溢着浓郁的本土文化和乡土气息,这也是板浦历史人文资源中的一项瑰宝,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古镇独特的魅力之光。

8、民俗方言文化

  板浦镇古名“北蒲”。因为扬州等地的商贾民众纷纷北上创业,还有传说中“红蝇赶散”移民迁徙的苏州等吴方人,苏南昴蛮口音称呼“北蒲”的腔调便有所不同,后经地方官宦文人予以纠正,统称“板浦”。“板浦”与“北蒲”虽亦音韵相近,但却凸显此地系“板铺”和海滨之意,地名中充满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镇板浦海纳百川,各方商民安居乐业。如此乌飞兔走,斗转星移,昴蛮侉枣语言逐步相通,南腔北调不断交融糅和,多元文化彼此撞击聚合,方言俚语相互渗透传承,民风民俗也在相互影响中渐渐融入海属地区……

  清乾嘉年间,板浦镇上的著名学者如吴恒宣、凌廷堪、李汝珍、许桂林、吴振勃等就注重音韵学研究,而且个个都出了专著。李汝珍不但编撰了一部“颇有独到之处”的《李氏音鉴》,而且在其名著《镜花缘》书中穿插了不少关于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并采用了大量的海州暨板浦镇的方言俚语和民俗民风。本人在编写《板浦春秋》一书时,就采纳了一些外地企业家的建议,增写了《方言民俗》一章,收录了板浦这儿的方言、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多条,另还辑录了古镇旧童谣50多首;对此地的关于传统节日、婚嫁、生育、丧葬、寿庆、建屋等方面的民俗简说70多条。

9、群众文体技艺文化

  板浦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多,现已列入省、市级非遗名录的有7项:其中汪恕有滴醋酿造技艺和《镜花缘》传说2项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板浦舞龙、板浦香肠制作技艺、板浦凉粉制作技艺,擦酥小脆饼制作技艺、黄家大刀面烹制技艺5项被列入连云港市非遗名录。另:吹糖人技艺被列入原灌云县非遗名录。板浦舞龙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别具特色,龙灯晚会规模盛大,除舞龙外,还有舞狮、踩高跷、花船、花挑、花车、抬阁、跑驴、跳马罴、葛溜(蚌)精、打莲湘、梅三月、八骏马、十番锣鼓、十八花子朝南海、假大老爷等等,众多民间艺人载歌载舞,尽情献艺,各种文艺形式异彩纷呈,大展风采。另外,镇上文化名人程度、丁啸园、陈筱班、程炳国、骆公辅等的书法;陈小松、方双培、周玉书等的金石篆刻;于少章、于成浩、赵广江、万大先生、王海云、马长佐、王金奎等的五大宫调演唱;程龄、王福成等武术世家;何瑞芝、万钧的香画(烫画);田耀华、陈建中的剪纸;郭安吉、江银川、丁乐信、李传祥的金银首饰制作;马继云、骆桂林的竹编工艺;茆开翔、陈筱录、王小卫、程龄的纸扎技艺等等都远近闻名。武可成的吹糖人技艺在海属地区堪称一绝,录制的专题片还曾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上播放。近年来,板浦镇的“先进文化进万家”、“和谐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系列活动以及体育活动都多次荣获市、县(区)的表彰;年和年,先后两次被授予“江苏省体育先进镇”奖牌。板浦镇的香肠、擦酥小脆饼和凉粉等也多次在市、县美食评比活动中获奖。

10、革命传统红色文化

  板浦镇区,有多处现代实物载体,作为对社会民众,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基地。

  诸如:苏光烈士塑像、“板中二女杰”塑像、汪德昭院士铜像、陈伟达铜像、卞赓汉白玉塑像、苏光烈士纪念碑、苏光故居、李汝珍纪念馆、板中校史馆、地下水牢、碉堡(俗称小炮楼)二座、“日机轰炸板浦遇难同胞纪念碑”等等。

编辑/吴尧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zy/10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