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淮北,与其他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遭遇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单一、转型升级难、生态环境恶化的“红色警报”时,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们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
答案是变与不变。变的是思维,跳出单一的“黑色”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开启意义深远的城市经济变局。不变的是坚守,做好民生幸福的永恒课题,建立宜居宜业的城市格局。变与不变,维系的都是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负重前行的淮北,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资源城市转型升级的“淮北样本”正在写就。
如果从空中俯瞰淮北南湖湿地公园,一湖波光,尽收眼底,令人胸襟豁然开朗,你会惊叹于它的美丽与精致。你也许不会想到,这个占地公顷,依山傍城,水草丰茂,百鸟翔集的湿地公园,曾经是一片沉降严重、尘土飞扬的采煤塌陷区。
煤炭,是淮北这座城市的荣光,也是这座城市的痛。上世纪50年代,随着闸河等煤田陆续被勘探发现,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睢萧平原支援淮北煤矿建设。年,濉溪市成立。年3月30日,濉溪市正式改称为淮北市。可以说,没有煤炭就没有淮北的建市,地下蕴藏的丰富“黑金”让这座城市声名鹊起,迅速发展。
几十年来,近10亿吨优质的煤炭源源不断地从这片热土运往全国各地,淮北这座城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用煤炭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是地下的煤炭矿藏再丰富,也有挖完的那一天。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资源枯竭,这座“一煤独大”城市的未来将蒙上浓重的阴霾。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就有安徽省淮北市,这给这座城市敲响了警钟。
采煤几十年,淮北市境内留下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塌陷区,成为留给这座城市的“疤痕”,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煤炭开采成本逐年提高,竞争优势逐渐缩小;煤炭可采年限仅有约10年;全市采煤塌陷土地28万多亩,预计到年,还将新增23.7万亩,因塌陷土地造成失地农民达30多万人。对煤炭,淮北人的感情可以说很复杂。
因煤而建,缘煤而兴。“除了煤电酒,别的都没有。”尽管这只是一句当地百姓对淮北经济的调侃之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淮北经济结构单一的尴尬局面。尤其是近年来全国煤炭市场持续低迷,更是让淮北的煤炭企业举步维艰。支柱产业陷入困境,让淮北人一度陷入了困惑,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面对困境,必须想方设法“突围”!跳出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发展新兴产业成了淮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以“互联网+”思维打造食品工业高地,成了淮北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选项。年初,淮北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食品工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强力推动。
辛勤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淮北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已形成饼干、饮料、乳业、油脂、果蔬、酿酒、调味品、肉食品精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园区先后被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等称号。
“十二五”期间,淮北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已从年的.5亿元增加到年的.4亿元。截至年,全市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时至今日,食品工业已成为牵动农业蜕变、结构调整、产业精良的强力引擎。淮北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以“调”补短板,以“转”聚能量,以“促”抢先机,特别是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非煤产业。截至年底,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0.8%,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对财税贡献首次超过煤炭行业。
而煤、电等行业几十年来积累的雄厚实力,淮北人也不会轻言放弃,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核心。面对煤炭行业的持续低迷,淮北市委书记肖超英坦言,需要积极稳妥推动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但是淮北人从没失去信心,肖超英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淮北市有很多像中煤矿山建设集团这样的优秀企业,业务包括地铁、隧道、矿山建设等,还‘走出去’到越南、柬埔寨、泰国开展业务,矿山建设技术是全国是最好的,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给淮北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淮北市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市,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替代产业为重点,初步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资源再生型城市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转得稳、转得快、转得好”也是当前淮北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淮北市重点发展煤化工(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积极推进精细化工项目,为淮北的转型发展添上浓厚的一笔。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学品和高档合成材料,推动产业升级,这是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借鉴其他煤炭资源型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技术,坚持“不能停止发展、不宜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无序建设”的方针,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新型煤化工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告别“单一黑色”迎接“多彩时代”。“能源之城”淮北,正以另一种“新生”的姿态,昂首告别过去,走出了一条有“淮北范儿”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座城市要想留得住人,宜居宜业是最好的“礼物”。而对淮北这座曾经的“煤城”来说,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年,淮北市围绕“精致淮北”总目标,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描绘城市发展的新蓝图。“新蓝图”折射发展新理念,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得以张扬,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已成为淮北创造宜居宜业之城的底色。
“精致淮北”内涵丰富。淮北市委、市政府提出,到年,要把淮北基本建成“产业精良、文化精深、城市精美、作风精细”的精致之城。淮北城市不大,但是人口、产业、城市密集,必须在“精致”上下深功夫、做大文章。城市“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唯有走精致有序、绿色发展的路子。
位于市区北部的相山公园,植被茂盛,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淮北市民健身娱乐的第一选择。但在过去,这里是座石头山,山上光秃秃的,根本不长树。淮北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淮北人民与石头山“斗争”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背着土和水上山,发扬当代“愚公精神”,只为了能在山上将树种活。如今,淮北境内众多满目疮痍的石头山完全变了模样,成为城市的绿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桂冠也花落淮北。
“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是对淮北精美城市的描绘。在淮北市主城区中部,有近50平方公里的带状湿地水面,是全国唯一性的空间特色资源。“十三五”期间,淮北市将重点打造南湖、中湖、东湖景区,整治中心湖带,修复生态环境,提升景观形象,用绿道串联三湖景区,形成城市核心景观区。沿湖带依水就势,塑造一系列特色水湾空间,将城市中心湖带打造成为淮北的“特色窗口、生态核心、文化客厅、活力中心”。
“双城”即分布在带状湿地水面两侧的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主要包括北外环以北的高铁新区、老城片区、新城片区、杜集开发区、凤凰山工业园区。东部城区主要包括矿山集片区、东部新城片区、烈山-卧牛山片区、市经济开发区新区等。“三青山”即在城市规划区内,呈“川”字形分布的相山、泉山、龙脊山,它们既是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与此同时,淮北市将依托采煤塌陷形成的南湖、中湖、东湖等六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以及萧濉新河、岱河、闸河、老濉河等河流,打造一系列以多种文化印记为主题的特色生活水湾,并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环湾布置,使水湾成为亲水活动中心。
尊重生态与文脉,让城市有根有魂。今后五年,淮北将紧紧围绕城市转型和精致淮北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支撑城市转型进程,在推进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同步疏解、保护老城区,构建“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山水生态城市格局,将淮北市建成皖北地区乃至中原经济区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区域性大城市。(吴弋黄威王文)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mj/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