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

淮北一座能源nbsp城市的电力足迹


淮北,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座能源工业新城。淮北缘煤而立、因煤而兴,在电力的推动下,谱写出一部煤炭、电力二者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史。

电,缘起于煤淮北的电力发展始于煤矿。年,普益煤矿(今淮北烈山吴山口西南侧小花山)安装了一台75千瓦蒸汽发电机,发的电仅用于煤窑、采掘面、输煤道路和部分工房夜间照明。

年,濉溪建县。由于淮北煤田开发的需要,电力事业随之发展。年10月,烈山矿由安徽省水利厅调来一台匈牙利产千瓦柴油发电机安装发电,以满足建矿生产需要。年10月,用美国制造GM—16——A潜艇马力柴油机带动的千瓦发电机在烈山与原千瓦发电机并车发电。电能除供烈山煤矿外,还给附近村庄及濉溪县办的煤矿等设施提供动力和照明电源。彼时,煤炭和电力的发展互为制约。

转折和机遇都发生在年。这一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都顺利完成。而此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淮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国家开发的重点。

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的淮北煤田,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99亿吨。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年2月“筹备处”升格为濉溪矿务局,随后建立濉溪市(淮北市前身)。自此,拉开了淮北煤田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开发煤田需要电力。发展电力成为当时濉溪市的当务之急。于是电厂、输电线路,一时间开始兴建。年年初,容量分别为千瓦和千瓦的2台柴油发电机组相继建成发电;同年10月,淮北地区第一条千伏输电线路——徐闸线(徐州彭场变电所—闸河变电所)建成投运。这短短50公里的徐闸线将徐州电网的电能送至淮北,缓解了当时电力不足的问题。

年年初至年6月,杨庄、毛庄、朱庄变电所相继建成投运,淮北地区电力发展初呈强劲之势。随着淮北煤田的开发,淮北地区的用电量快速增长,外来电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负荷需要。年9月,淮北地区第一座发电厂——濉溪发电厂应运而生。濉溪发电厂的建成投运,标志着淮北地区的电力发展自此驶入快车道。

至上世纪60年代末,濉溪市用电负荷达4万多千瓦。然而,此时淮北地区的发电装机容量仅为1.7万千瓦,淮北煤矿也常因缺电而被迫停产,煤田的开发速度无疑受到了影响。

淮北建坑口电站,呼之欲出。

建设坑口电站,一可加快、助推淮北煤炭业的发展,二可缓解北煤南调的运输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年6月,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濉溪市兴建大型坑口电站——淮北发电厂。

淮北发电厂从初设到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历经10年时光。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单是发电厂的选址,就几经勘酌、论证,数易其址。年前后,尚处“文革”初期,在那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里,受当时“备战”形势的响,淮北发电厂厂址最终选在了淮北市西郊三面环山的南北狭长数公里的山窝里。

年冬,淮北发电厂场平工作拉开帷幕。在那个物资匮乏、设备落后的年代,要在沟壑纵横的荒山坡上建起一座大型电厂,谈何容易。虽然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定下“以省机械处为主,地方配合”的方针,但机械设备少得可怜,大量的土石方开挖、运输,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因此,初期工程进展十分缓慢。从年9月到年4月,仅主厂房施工的7个月里,就挖运土石立方米,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年4月,中共淮北市委坚持按照基本建设“先中央(企业)后地方”的原则,把淮北发电厂首期工程列在重点工程的首位,对工程实行“一元化”领导,组织省机械处、淮北民兵独立营以及附近5个公社的多名民工开挖。工程建设高潮时,工地上参加会战的有一万多人。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鼓舞下,建设者们凭借着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工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一期工程2号机,从主厂房破土动工到投入运行,仅用了13个月。

年8月10日、12月24日,首期工程的两台机组先后点火成功,正式并网发电。投产后的淮北发电厂,一举成为安徽省和淮北地区的重要电源点。

煤炭、电力携手快速发展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当时的煤炭部提出以煤炭翻番促保钢铁翻番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淮北发电厂加快了扩建规模。第二期工程两台12.5万千瓦全套国产化燃煤发电机组,分别于年6月和年5月建成投产。第三期工程2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分别于年8月和年9月点火成功。四期工程于年2月一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直至经过五期改造、扩容,至年,淮北发电厂成为拥有8台机组、装机容量过百万千瓦的大型电厂,年发电量近70亿千瓦时,跨入我国大型现代化坑口电站的行列,装机容量一度曾位居全国第五、安徽第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外合资企业投资的“国安电力有限公司”(淮北第二发电厂)2台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开工建设,于年4月和7月分别投产发电。电网建设更是一马当先。年12月,宿东电厂至淮南发电厂的千伏输电线路投运,淮北电网初步形成北接徐州、南连皖中电网的千伏网架结构。年5月15日,淮北地区第一条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年12月22日,淮北地区第一座千伏变电所——南坪变电所建成投运。自此,淮北地区供电主网架升级为千伏。淮北发电厂的强大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华东电网,有力地支援了国民经济建设。为配套淮北“十一五”规划中的多座大型坑口电厂,年8月1日,皖北地区首座千伏变电所——濉溪变电所建成投运。至此,皖电东送东通道全面贯通,线路传输容量达万千伏安,传输距离.3公里,成为淮北、宿州两地电力外送的大动脉。毫无疑问,它的建成投运,对促进淮北、皖北乃至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意义。

至此,拥有多万千瓦总装机,呈跨越式发展的坚强的网架结构,以及全国四大煤炭生产基地的这副“头衔儿”的淮北市,已经将它能源新城的属性宣示给时代和未来了。

转型,未来可期

时移世易,年后,淮北地区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两大矿业集团都开始实施产业转型和“走出去”战略。进入年后,淮北发电厂实施“上大压小”。上马虎山项目两台66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并于年10月底建成,实现“双投”运行;下马多台容量小、煤耗高的机组。由申能、皖能、淮矿三家合资经营的平山电厂,两台66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于年年初开始兴建,并分别于年12月、年3月成功并网发电。“上大压小”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年,淮北电网将新建千伏变电站2座,新、扩建千伏变电站20座,新、扩建千伏变电站49座,变电容量和线路规模分别为年的4.32倍和3.75倍。自上世纪60年代建市至今,淮北这座能源型城市,经历了从能源新城到“能源老城”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它的成功转型十分可期:打造生态型城市、发展特高压、利用清洁能源、建设智能电网,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添砖加瓦。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mj/14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