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点蓝字
梦想去饱览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去感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但一直到了将近40岁,我才第一次有机会登上黄山。此后的几年我走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对她的土地和历史,也有了自以为比较深刻的了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在中国古文字中,“徽”也是“美”的意思。这时,我才发现,我的家乡安徽,是多么的富饶和阔大,而且尽善尽美。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已成为渗透在人们骨子里的难以改变的观念,我也未能脱俗。所以,在标榜人杰地灵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炫耀安徽这方哺养我的神奇土地。深巷·墙
徽州村落的街巷多为石板路,色泽青纯,古朴沉重,两侧沟渠长年流水淙淙。在沟渠的后面,才是一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这样门前流水的局面,只有徽州才能看到。这些建筑看上去是那样朴素端庄,都是楼房,但格局比较小。这是因为徽州地少人多,田价高昂,加以子孙绵延,家族繁衍,为了扩充居住空间,解决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就只好建楼了。是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隐在层层叠叠的山墙之后。山墙是为了防火而设置的防火墙,徽州的村落动辄上千人家,更有所谓“烟火万家”者,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徽州人家,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有防火墙,以紧急时割断火路,防止火势蔓延。这些防火墙都很高,并且有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叫做马头墙。登高眺望,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在一片屋宇间参差错落,与众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显示出特有的韵律美与和谐美。
也因此进入徽州民居的院落,或是走在它的街巷之中,会有迷失其间的错觉。大一点的村落,往往有近百条小巷纵横勾连,迷宫一样。小巷幽深且幽静,两边的巷壁上长满了斑驳的绿苔。抬头看看,蓝天一线,有白云飘过。偶尔在某一巷道的墙上,你会发现一扇雕刻成树叶形的石窗,当年曾有美丽的少妇站在窗下,幽怨地等待着她外出经商的丈夫。
叶落归根,这是旧时代徽州妇女最大的念想。
徽文化·商
徽州的男人,大都外出经商。徽州山多地少,人口稠密,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由此造成徽州人深刻的危机意识。为了生存,人们蜂拥而出,求食于四方,徽谚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此形成了一支与晋商相抗衡的强大的商业力量,史称徽商。明中叶之后,新安商人崛起于东南地区,而徽商中的巨商大贾,又多是盐商。明清之际,江浙有大盐商35名,其中28名是徽商。明中叶是中国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风俗由纯朴趋向奢侈,城市中弥漫着浓重的享乐主义气氛。而这一变化,与徽商在淮扬一带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徽商借助宗族势力和读书入仕的途径,雄霸中国商业舞台几百年,以它雄厚的财力物力,滋育出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六邑,宗祠遍布,并且是当地最宏伟华严的建筑。而和祠堂一起蔚为壮观的,是高大而造型独特的牌坊。它们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都是些贞节牌坊,而是包括一些功名坊、仁义坊、科第坊、百岁坊等等,几乎表达了徽州人全部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拥有徽州这样数量众多的牌坊,它们和祠堂、书院、古民居一起,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建筑风貌,并上升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徽州文化表征。
如果没有众多的富商大贾提供的丰厚的物质基础,徽州不可能建造起这么多宏伟的宗祠、书院和牌坊。从广义的文化范畴来看,徽州地区在徽商鼎盛的那一历史阶段,一切文化领域里的成就,都达到了当时我国、甚至是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比如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派经学、新安理学、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画派、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徽派版画、徽州三雕、徽州水口等等。而这一时期,徽州的自然科学、数学、谱牒学、方志学,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且富有特色。徽剧和徽州菜系的诞育与形成,更是与徽商奢侈的生活方式有关。徽商利润尤其是盐商巨额利润所形成的丰厚经济基础,将古老的徽州文化一步步推向了辉煌。
堂·井·雕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这是对徽派建筑最准确的形容。“堂”指阶前,所谓“四水归堂”,即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集于天井之中,它表达了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而我从审美的角度,则以为天井的设置把天宇与人心连接起来,此即中国古代生命观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体现。曾有一次,站在西递著名的“敬爱堂”天井前躲雨,看那雨淅沥淅沥淅沥淅沥一刻不停地下。“敬爱堂”原是壬派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的住宅,后因子孙繁衍,日趋昌盛,遂成为族祠。这是一座面积为平方米的建筑,天井十分阔大。徽派建筑所独有的鳞鳞鸳瓦,在雨中渐渐变成墨黑。那一刻我想,李约瑟于他的皇皇巨制《中国科技史》中所赞美的中国旧宅的雨,就是从这样的屋檐下滴落的吧。
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柱础、梁架、窗棂、栏杆等部位,都饰以各类雕刻,它们分别是石雕、木雕与砖雕。这是与汉画像砖同样伟大的艺术品,是民间手工艺人的杰作。“三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处,在于以“刀”代笔,所以从雕刻手法上看,“三雕”都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以及镂空雕等等类型,一般都有七八个层次,最多达九层,非常华美与繁复。由于徽商的财力越来越雄厚,他们在本土的生活也日趋浮靡,加上新安画派和徽派版画艺术旨趣的浸染,徽州民居的建造遂成为徽商资本消耗的一个重要途径。曾在胡适和江冬秀结婚的新房里,看到12扇落地隔扇门,上面雕满了阴刻的兰草,气韵生动,格调清雅,据说是徽州墨模高手胡国宾的作品。后来,胡适对这些兰草的歌唱,曾风靡整个台湾的校园。
有一天,是个春日融融的下午,我从大山深处的宏潭回来,路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看见路边的草丛中,随意地堆放着很多木雕。主人正大兴土木,建造现代材质的钢筋水泥楼,这些古老而破旧的东西,没用了。看见我过来,他上前来搭讪,希望能够把这一堂家伙卖掉。他开价元。那些隔扇、门楣、窗棂上的雕刻无不精美异常,巨大的雀替有半人多高。光那一对雀替,就值块。雀替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有加固构架和装饰作用,而徽州老屋的雀替,更是精美得无法描述。但这样的山重水复,如何运得出去呢?我犹豫了很久,还是放弃了。后来,在屯溪的老街上,我又无数次地看见过无数雕刻精美的木雕,它们来自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老屋,而那些老房子,如今都已经倒塌了,所以街市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的木雕。
在徽州,每天每天,都有许多许多这样的老房子,于我们不知道的僻野荒村,倒塌。
宗族·祠堂
在徽州,你会发现,徽州的各个村落耸然高出民居的最恢宏富丽的建筑,是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依归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所以,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宗祠建造得高大气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敬神祭祖的需要,又要使宗族成员在它面前产生肃穆感和敬畏感。
在徽州,祠堂最多的村落是黟县西南的南屏村,那里聚居着叶、李、程三大宗族,各有“家祠”“支祠”和“宗祠”,因此保留下一个完整的祠堂群。最大的叶姓支祠“叶奎光堂”,目前是南屏小学校舍,门前有一个小操场。叶奎光是叶氏四世祖,号南屏,曾当过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人物。叶氏支祠门楼高大,气势嵯峨,大门两侧配有一对抱鼓石,雕刻精致。张艺谋拍摄《菊豆》,将这里略加粉饰,改造成剧中的染坊。后来,南屏村的旅游业即以《菊豆》和它美丽的女演员巩俐为号召。
祠堂的肃穆和尊严,已经在徽州的乡村中消失了。
有一回,我路过一个村庄,人们告诉我,他们的祠堂,在不久前的一个雨夜,轰然倒塌。绕过牛槽、草垛和成群的鸡鸭,我走进这座祠堂的深处,站在它空阔寥落裸露出天空的大殿里,黯然神伤。几只老鸦“呱呱”叫着,从依然精美的雀替上飞起,大约是受惊了。据唐力行教授在《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中提供的数字,解放后徽州仍存有大小祠堂多座,不知今天,它们还剩下多少。
寂寞·风雨·牌坊
走进徽州,最使人感到突兀且受到强烈震撼的,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
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徽州现存最大的牌坊群,在东距歙县十多里的棠樾村,它由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所组成,属于居住于当地的鲍氏。鲍氏在科举方面并不成功,但家族中的鲍志道、鲍漱芳父子,却是名著一时的大盐商。《歙县志》中所载鲍氏父子的义行很多,比如洪泽湖决堤,鲍漱芳捐米六万石;淮河、黄河大水成灾,他又“公捐四万石”;改六圹河从开山归海,又“输银三百万两”;疏浚芒稻河,又“捐银六万两”等等。屡次捐输,深得皇上的欢心,皇上于是赐建了一座“乐善好施”的“义”字坊。而“义”字坊是棠樾牌坊群中,最重要的一座牌坊。
不过在徽州,说到底最多的还是贞节牌坊。山萦水聚的徽州是个高移民输出地区,根据徽州俗例,男子最迟到十六岁,就要出门做生意,因此当地有“歙南太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俗谚。因为要出去学生意,徽州人往往早婚,十二三岁完婚的比比皆是,此后外出学徒、经商,有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还乡。据胡适先生说,徽州当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说法。一些妇女新婚别后,“夜夜孤身睡空床”,最后等到的只是一纸唁文,而刚烈的,就作了烈女节妇。旧时徽州的许多家庭,都是或婆媳或母女或妯娌或姐妹同为节妇,相互依存,共守清贫。所以在徽州烂漫的山野中,总会有那么一座两座不知名的牌坊站立,它们被风雨侵成了灰黑的石头构架,在蓝天的映照下,给人一种寥落的美感。
歙县最晚大约也是徽州最晚的牌坊,是位于县城新南街的贞烈砖坊,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年),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一方面,它的简陋表明了曾经喧赫一时的徽商开始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它旌表的人数之多,也让人惊骇,它一共旌表了节烈妇女人。那天,我好不容易翻过某政府机关高大的院墙,来到这座砖坊前,仔细辨认额枋上的字,发现写的是“徽州府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
也不知这名妇女,有过怎样的生活,有过怎样的青春和爱情,都不知道了,只剩下这座牌坊。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以无数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历史,却毫不犹豫地抹杀了这些活生生的个体,甚至她们的姓名。就连贞烈砖坊,这座徽州妇女整体的节烈纪念碑,也隐藏在了重重叠叠的院落之后,一道仅容一人的窄巷之中,如同隐藏在历史深处。
作者简介
潘小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文学》主编,安徽文学院原院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政协委员,享受省政府津贴。有《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城市呓语》《文化徽州》《前朝旧事》《长湖一望水如天》等散文随笔及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出版。40集电视连续剧《同门兄弟》编剧,40集电视连续剧《鲍家花园·卿本佳人》编剧,40集电视连续剧《古城往事》编剧。大型文化专题片《皖赋》获年度中国电视专题二等奖、安徽电视一等奖;电影《美丽的村庄》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与曹多勇合作)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型纪录片《潮起江淮》获中国纪录片委员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纪录片银奖(学术奖)。已发表论文、散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小说约万字。
清风笺文学()
欢迎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作品。投稿时请附简介照片,勿一稿多投.优秀稿件直接推送上纸媒。
稿费:打赏%50+
投稿网址: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根治白殿疯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jt/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