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北市 > 淮北市交通 > 致敬40年淮北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当前位置: 淮北市 > 淮北市交通 > 致敬40年淮北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淮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凝心聚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4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4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40年脱胎换骨,浴火重生。淮北工业转型升级按下“快进键”,发展换进“创新档”,总产值从不足5亿跃升到近亿,产业结构从“煤电酒”晋级“四基一高一大”,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提质增效型,增长动力从单一煤电到形成多极支撑,制造模式从机械化发展到“互联网+”。迈上发展新阶段的工业经济,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
《淮北日报》今日推出“致敬40年改革再出发”特刊,用两个整版篇幅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淮北市工业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晓武
在市开发区调研
市委副书记、市长戴启远
调研平山电厂二期工程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卓泰化工混合芳加氢项目试生产
安徽矿业机电装备公司加紧生产
工业总量大幅跃升。40年来,淮北工业努力破解长期矛盾与外部环境冲击的叠加影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路爬坡过坎、登高望远。全市工业总产值从年的4.75亿元,到年突破亿元,年突破亿元。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亿元,是年工业总产值(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9倍,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天的产值,超过了年全年工业总产值。
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年,淮北市共有工业企业家,平均每家企业实现总产值.6万元。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平均每家企业实现总产值2.39亿元。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一批企业积极探索前行,加速做大做强。淮北矿业、皖北煤电连续多年上榜中国企业强,淮海实业跻身中国制造业强,口子酒业、理士电源入选安徽省制造业综合实力50强,华孚时尚、中意胶带分别晋级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全市现有恒源煤电、华孚色纺、雷鸣科化、口子酒业4家上市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9家、新兴产业企业家。
产出水平稳步提高。淮北建市以来,工业经济始终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年以来,全市工业攻坚克难、难中有进,度过了资源枯竭、煤炭去产能、煤价断崖式下跌的特殊时期,步入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轨道。年,工业化率达5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9%,拉动全市GDP增长4.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亿元、利润.6亿元,分别增长38.2%和44.3%,缴纳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随着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扩大了就业岗位,拓展了就业空间,促进了全市稳定社会和谐。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打造陶铝新材料产业高地
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建市初期,淮北“除了煤电酒,其他都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纺织、轻工、建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等工业迅速崛起,全市在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上不断取得突破。到年,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三大产业格局。年,非煤产业占比提升到76.6%,比年提高了58.1个百分点;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8.7%、增加值比重的62.8%。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铝基、硅基、碳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四基一高一大”产业发展方向,设立了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加速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淮北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建设目标。《促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暂行)》聚焦提质增效,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推进“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暂行)》定位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暂行)》瞄准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点精准发力。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奏响了工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煤电化产业链不断延伸。40年来,煤炭行业始终是淮北的第一支柱产业,但工业发展过度依赖煤炭行业是不可持续的。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淮北市坚持化解产能和转型升级相结合,鼓励两大煤炭企业“二次创业”、转型发展,实现了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煤炭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大力推进煤炭就地转化,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重,大唐虎山电厂、国安电力、临涣中利等项目先后建成运营,平山电厂万千瓦机组成为全球燃煤发电绿色标杆。促进煤炭精深加工和多元转化,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构建以先进合成材料为主体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逐步向具有区域特色的“煤—焦—化—电—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临涣煤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建成。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抓增量优化、存量调整,全面提升绿色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攀升,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逾千亿元,催生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当前,绿色食品产业链条拓展延伸,产业集群加快壮大,加速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口子窖”成为淮北的城市名片。机械制造产业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单台设备制造向系统成套装备转变,一批主打产品走出国门、畅销海外。纺织服装产业走向做高产业、做精工艺、做大品牌的路子,新型建材产业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淮北市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聚焦“四基一高一大”,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工程、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初步形成了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培育了华中天力、相邦科技、卓泰化工、华润金蟾、金龙机电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强劲的龙头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到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6%。
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铝产业发展提速
改制让市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老树发新芽”。改革开放前,淮北市工业企业24.6%为全民所有制,75.4%为集体所有制。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年,淮北市抓大放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组建企业集团、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开搞活中小型企业。—年,淮北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以国有资本退出和职工身份转换为主要内容,破解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始新一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年底,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开出售、关闭破产等形式,市属工业企业全面完成产权改革,有效吸收了一大批外地资金,激活了一大批民间资本,催生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蕴育了工业转型“主力军”。年以来,淮北市深耕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放开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全面降低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全力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切实畅通民营企业的联系渠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毫不动摇地鼓励民间投资、创新创业,厚植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成长沃土,推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来自民营经济。到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8.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95.3%。当年,民营工业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88.8%,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量的71%,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的67%,拥有专利数总量的97%以上。闯入安徽百强、民企营收百强和纳税百强、进出口百强等榜单的淮北民企逐年增多,质效双升。
工业发展多极支撑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产业布局日益优化。“十三五”以来,淮北市以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为载体,完善区域功能区划,优化区域主导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北部主城区和南部次中心“一主一次,南北联动”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坚持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确定了县区重点产业和成长型产业,推动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各县区和开发园区优势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延”出了附加值,“补”出了新动能。
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多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优化园区产业功能、生态功能、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园区配套服务能力、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促进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市高新区成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入选国家火炬特色基地和安徽省铝基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临涣工业园被批准为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凤凰山开发区获准扩区并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市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50%,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增长极。
县区工业快速壮大。改革开放前,淮北地方工业较为薄弱,仅有五金、鞋帽、服装、机具、塑料、木器等企业不足百家。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5.8亿元,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八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年年底,全市乡镇企业突破2万家,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加速成长。到年,全市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矿山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等四大产业集群。在招商带动、园区平台支撑下,近年来县区工业快速崛起、迅猛发展。年,县区工业增加值累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6.7%。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理士电池产销两旺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淮北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到年,建成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11个,入驻企业和团队家,4个“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备案,拥有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各类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1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1家、省级43家。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五大制造”成效明显。年以来,淮北市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制造”行动。高端制造取得突破,相邦陶铝新材料、科宝生物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中间体2个专项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烈山区新型元器件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原位自生陶瓷颗粒铝基复合材料、高密变功率陶铝活塞分别列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和工业强基重点产品示范应用,相邦陶铝新材料、卓泰化工、汉芳生物科技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制造稳步推进,获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16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30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5家,龙波电气高性能断路器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全市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车间6个。精品制造成效初显,打造出“安徽工业精品”17个,新增省级新产品27个,获认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1家,9家企业成为全省“三品”行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等示范企业。绿色制造势头较好,成功培育绿色工厂国家级2家、省级3家,一批企业、项目、产品、技术和服务公司列入全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服务型制造扎实起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系统集成能力,向“制造+服务”转型,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正在形成。
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中意胶带生产忙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考验新作为。当前,淮北工业发展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市经信系统将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项目拉动,扎实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推动全市工业高起点起步、高质量发展,在数量向质量转变中加快实现淮北工业做大做强做优。
着力稳增长夯实转型基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出龙头企业培育,推进“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挂牌、股上市”,培育“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配套专家”,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格局。落实降成本政策,推进企业精益生产、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降本增效。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厘清企业诉求,精准帮扶企业发展。
着力促创新提升发展动能。聚焦“四基一高一大”主攻方向,推动强化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支撑体系,重点推进陶铝航空新材料生产基地和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在抓项目、育企业、延链条中,加速陶铝新材料产业化,延伸“四基一高一大”产业链条,力争早日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着力补短板优化产业体系。高起点、大规模持续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运用智能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制造流程、管理系统和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高端、技术高新、模式高智、产品高质、企业高效。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引导县区围绕产业定位精准抓招商、引进好项目,做大做优产业集群。
着力转方式推动质效变革。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推进“企业上云”,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运用,推进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模式。坚持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每年筛选培育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动“品牌升级”“品质革命”。加快构建工业设计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制造与服务的系统集成与融合,促进“好设计”转化为“好产品”,“制造+销售”转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工作,争取再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推动全市工业实现绿色化发展。
着力聚合力强化发展支撑。聚焦转型升级,用足用活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系列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强市建设,集聚发展合力,确保转型有亮点、突破见实效。
淮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晨光
通讯员金兴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beizx.com/hbsjt/12619.html